新闻中心
花大钱却选弱旅!国足邀请赛被指形式主义,与日韩差距明显
最近,中国足球好像又按下了熟悉的“重复键”,举办热身赛成了常用操作。这活动看着挺风光的。
10月和11月有两场国际邀请赛,比赛场地选的是能容纳三万人的体育场,还安排了夜场灯光和安保措施,花了不少成本。可对手呢,是世界排名百名开外的。场地这么豪华,对手却这么弱,很多人就怀疑,这是不是真为了提高国足水平搞的。更让人担心的是,去年这种赛事观众席就空荡荡的,转播数据也很差。事实说明,这样的热闹比赛,根本没法让中国足球有实质性进步。
再看看中国足协以前的做法,“主场造势 + 弱旅陪练”很常见。这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戏,选对手的标准就是“不太强也不太弱”,世界排名100左右的球队,像新西兰、泰国,成了固定选择。赢了球就说是检验成果,输了球就说是锻炼新人,退路都想好了。每年都在办比赛,可从国际足联排名积分来这些友谊赛带来的回报很少。去年六场类似比赛花的钱,都能修几十片社区足球场了,可排名就只涨了一位。这么一比,这性价比,让人觉得还不如老年广场舞,说不定广场舞还更有实际效益呢。
这些赛事背后的操作逻辑,真是让人哭笑不得。不敢选强队,怕输得太惨;不让球员留洋,因为俱乐部协调问题还没解决;青训苗子进不了国家队,因为有人怕担责任。中国足球只能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搞些表面功夫,靠灯光和赛事冠名撑面子,制造“发展”的假象。赛事有广告收入和转播分成,可这些钱真用到中国足球实际需求上了吗?看看隔壁日韩的做法,答案可能就清楚了。日本队和全球强队交手提升自己,再惨烈也不退缩;韩国队把钱都用在青训和海外培养上,连教练薪资省下来都投到足球基础建设里。这才是真正发展足球的样子。
再看看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,比利时的“红魔计划”、冰岛的社区足球培养模式,都值得中国足球参考。卡塔尔靠阿斯拜尔学院起步,在世界杯上都有突破了。可同龄的国足还在形式化的热身赛和青训资源不匹配的问题里挣扎。其实静下心来不难,把社区足球场设施质量搞好,多给青少年上场机会,投入资金和精力,才能看到长期价值。从每一块草皮开始努力,中国足球才有希望摆脱胆小怕事的标签,走出自己演的怪圈。
内容及图片来源于公共网络,如有问题和不当之处请联系作者删除